精彩小说尽在文学天地!手机版

文学天地 > 奇幻玄幻 > 二战时期人

二战时期人

不急不忙的老胡 著

奇幻玄幻连载

小说《二战时期人》“不急不忙的老胡”的作品之希特勒阿洛伊斯是书中的主要人全文精彩选节:第一章:早年时光(1889-1907)一、家庭背景:帝国边缘的平凡与动荡1889年4月20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匈帝国因河畔布劳瑙镇的一家小客栈这座位于多瑙河上游的边境小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上奥地利混居着日耳曼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多个民既是帝国治下民族交融的缩也暗藏着复杂的身份认同矛盾——这种环在某种程度上为希特勒后来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埋下了隐秘的伏希特勒的父亲阿...

主角:希特勒,阿洛伊斯   更新:2025-09-20 19:41:36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早年时光(1889-1907)一、家庭背景:帝国边缘的平凡与动荡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匈帝国因河畔布劳瑙镇的一家小客栈里。

这座位于多瑙河上游的边境小镇,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上奥地利州,混居着日耳曼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多个民族,既是帝国治下民族交融的缩影,也暗藏着复杂的身份认同矛盾——这种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为希特勒后来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埋下了隐秘的伏笔。

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原姓施克尔格鲁伯)的身世带有几分曲折。

他是一名女佣玛利亚·安娜·施克尔格鲁伯的私生子,生父身份始终成谜,首到1876年,阿洛伊斯才正式改姓“希特勒”——这个姓氏源自他的继父约翰·格奥尔格·希特勒,一个朴实的农民。

阿洛伊斯成年后投身奥匈帝国海关系统,凭借勤勉从低级职员一步步晋升为海关稽查员,这一职业在当时的社会中属于中产阶层,为家庭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但也让他养成了刻板、严苛的性格,对秩序与权威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母亲克拉拉·波尔兹尔是阿洛伊斯的侄女,比丈夫小23岁。

她出身农民家庭,性格温顺、虔诚,是典型的传统女性。

在嫁给阿洛伊斯之前,克拉拉曾是他的管家,两人的婚姻最初因近亲关系遭到教会反对,首到获得教皇特许才得以成婚。

克拉拉对阿洛伊斯充满敬畏,对孩子们则倾注了全部的温柔——这与阿洛伊斯的暴躁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幼年的希特勒在母亲那里得到了唯一的温暖慰藉。

阿洛伊斯一生经历三次婚姻,与第一任妻子无子女,与第二任妻子育有两个孩子但均夭折,而与克拉拉的婚姻中,他们先后生下六个孩子,却只有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妹妹保拉·希特勒存活下来。

频繁的丧子之痛让克拉拉对仅存的孩子格外溺爱,尤其是阿道夫,几乎满足他所有的要求——这种过度的纵容,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希特勒日后以自我为中心、不容置疑的性格特质。

二、童年教育:迁徙中的学业与幻想由于阿洛伊斯在海关系统的工作调动,希特勒的童年伴随着频繁的搬家:从布劳瑙到帕骚,再到兰巴赫,最后定居在林茨郊区的莱昂丁。

这种不断变换的环境,让他难以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也使他的性格中多了几分敏感与疏离。

6岁时,希特勒在兰巴赫的天主教学校开始启蒙教育。

这所学校由修道院管理,浓厚的宗教氛围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后来在《我的奋斗》中回忆,当时最痴迷的是教堂的仪式:彩色玻璃窗、神父的法衣、庄严的唱诗——这些华丽而肃穆的场景,让他一度萌生了成为牧师的想法。

他在唱歌方面展现出一定天赋,曾是教堂唱诗班的成员,这种对“宏大叙事”与“仪式感”的早期体验,或许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后来对纳粹集会场面的精心设计。

1895年,阿洛伊斯退休,全家迁居莱昂丁,希特勒转入当地的公立学校。

此时的他成绩尚可,尤其在历史和地理科目上表现突出,但他的叛逆性格己初露端倪。

他对纪律严明的课堂感到厌烦,经常与老师发生争执,甚至公开质疑教学内容。

阿洛伊斯对儿子的“顽劣”极为不满,认为他“心比天高”,而希特勒则对父亲的权威充满抵触——这种父子间的张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人在人生道路选择上的根本分歧。

三、家庭冲突:职业选择背后的权力博弈阿洛伊斯一生在官僚体系中攀爬,深知稳定职业的重要性,他强烈希望希特勒能继承自己的衣钵,进入海关或公务员系统,过上“体面”的生活。

为此,他甚至在希特勒11岁时,将他送入林茨的一所实科中学(注重实用技能教育),而非注重人文教育的文科中学——这所学校的课程设置更贴近职业教育的需求。

但希特勒的志向与父亲截然相反。

他对枯燥的公文、刻板的规章毫无兴趣,心中燃烧着“艺术梦”。

他沉迷于绘画,经常在课本的空白处画满素描,尤其擅长描绘建筑和风景。

他渴望成为一名画家,甚至幻想有朝一日能进入艺术学院深造。

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在阿洛伊斯看来是“游手好闲”的表现,父子间的冲突因此愈演愈烈。

据希特勒后来回忆,父亲常常对他怒吼:“你想当画家?

没门!

你必须去学手艺,像我一样!”

而他则以沉默或激烈的反驳回应。

有一次,阿洛伊斯发现希特勒偷偷报考了艺术学院的预备课程,愤怒地撕毁了他的报名表,两人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争吵。

这种持续的对抗,不仅加深了希特勒对父亲的憎恶,也让他对“权威”产生了复杂的态度——既渴望挑战,又在潜意识中追求掌控他人的权力。

1903年1月3日,阿洛伊斯在一家小酒馆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65岁。

对于13岁的希特勒而言,父亲的离世意味着“压迫”的终结,他终于可以摆脱那个让他窒息的职业规划。

但与此同时,家庭的经济支柱轰然倒塌,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克拉拉身上。

尽管母亲依然尽力满足他的需求,但希特勒的学业却因失去约束而一落千丈。

他开始频繁逃课,将更多时间花在绘画和闲逛上,甚至编造谎言欺骗母亲关于学校的情况。

1905年,希特勒从实科中学辍学,彻底放弃了父亲期望的道路。

他回到家中,过着“自由”却空虚的生活:白天在林茨街头游荡,观察城市的建筑与人群,晚上则埋头绘画。

克拉拉虽忧心忡忡,却因溺爱而无力管教。

这段看似闲散的时光,实则是希特勒内心世界的酝酿期——他在对艺术的幻想与对现实的不满中摇摆,而潜藏在性格深处的偏执与野心,正等待着被某种力量唤醒。

1907年,希特勒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离开林茨,前往维也纳——这座奥匈帝国的首都,既是艺术的殿堂,也是各种思潮混杂的漩涡。

他坚信在这里能实现自己的画家梦,却未曾想,这座城市将彻底重塑他的人生轨迹,将他推向一条通往毁灭的黑暗之路。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